鸿篇|把酒当歌二十年(3)
| 招商动态 |2016-08-02
三
次
谨以此篇献给为这块土地倾注了二十年心血的朋友们。
六
1997年9月7日上午,农城街道上为数不多的行人开始感到了一丝的异样。临近中午时分,一辆大轿车和多辆小车依次驶入了位于长乐路尽头的“文治科研中心”的院子。如果他们没有忘记的话,就在40天前,国务院副总理就是在这里宣布设立的“国家农城开发区”的。
“文治科研中心”并不承担什么科学研究任务,由于驻地在这里并隶属于不同部委的几所科研教学单位均为厅级建制,作为一个县级政府的农城区在行驶管理权时总会遇到一些无形的抵制,政府拳脚难以展开,驻区单位也感觉倍受委屈。不得已,陕西省政府在此成立了这么个正厅级机构,主要是用以沟通协调驻区单位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一些摩擦。
如果没有其他意外,设立农城开发区的同时“文治科研中心”就地转化为开发区管委会似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故而在招考公告发布的时候,这个中心里所有具备条件的人也都报名参加了考试。
然而据说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来筹备开发区设立大会,而没有机会复习,令人遗憾的是科研中心竟无一人通过考试。
机构就地撤销,人员何去何从成为了原科研中心所有人员心头挥之不去的烦恼。所以,当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所谓人才走下车的那一刻,并没有想象中的热烈欢迎的场面,倒是一双双不甚友好的眼神冷冷的观望着这些入侵者。别说办公室,连随身行李都没有地方摆放,只能横七竖八的堆在招待所大厅的地上。一行人满腔的热情瞬间灰飞烟灭,只能眼巴巴的望着一道而来的领导。
带领大家到来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明纲先生也没有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叫来原科研中心主任,现在的党工委副书记万保祥一通猛训。万书记也只能一边陪着笑脸不停地解释着原中心同志们心里的委屈,请求再宽限几天,尽快做好同志们的思想工作,尽早使大家搬进办公楼;一边安排大家先不要打开行李,外地来的同志两人一间先住进招待所,同时先行在招待所里免费用餐。
许多送老同事来这里工作的人本打算在农城好好聚一聚的,见此情形,也只好作罢。陈妍也只能帮周文生放下行李后,道声保重,便匆匆离去。
饭后,无处可去的管委会一干人马汇聚在招待所的接待大厅里等候下一步的安排。
两点多,一直在交涉的领导张明纲来到接待室,要求大家按照各自的单位将接待室分成几个区域,两对沙发为一个部门。同时告诫大家,有关领导正在同原中心的同志在协商,请大家先克服眼前的困难,同时注意一定要保持对原中心同志们的尊重,充分理解他们目前的处境,先委屈一段时间,相信不久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合理的解决。
其实困难是谈不上的,本就初来乍到,也不知道要干什么,这样子几个单位在一个屋檐下办公,倒是挺有意思的事情,很快,这些本不相识的人就打成了一片。
这次总共招聘了28名干部,其中副厅级领导两人,分别是负责规划建设来自西北大学的副主任丁武洪、负责招商引资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副主任陈英,副处级以上的领导9人,分别是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李新建、副主任刘祝、张栋梁,财政局长郭作为、副局长董强国,规划建设局长吴大木、副局长张豫宁,经贸局副局长张乐天,科教局副局长薛强号以及17名分属于不同单位的工作人员。
各单位承接了原来筹备组交接的工作,却也暂时没有什么事情可干,领导们就组织大家学习讨论,一遍遍的重复着国务院关于设立农城开发区的批复文件以及省政府关于建设农城开发区的决定。几天下来,所有人对于文件里面的各种表述已了然于心。
“农城,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距省会西京82公里,西距工业重镇陈仓80公里。相传远古时分,农官后稷在此教民稼穑,开创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爱国将领杨虎城、于右任先生在此设立了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先后设立了包括农林水64个学科的多所科研教学单位,现在共有大学以上农林水专业人才5000多名,累计产生的社会效益达到5000多亿元……”快二十年了,每当这些熟悉的话语在耳边响起,周文生总能回忆起那一段吃饭住宿不用花钱、工作学习没有压力、晚饭以后一群人在农城街头漫步的情景。
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的,大约一个礼拜后,办公室陆陆续续腾了出来,各部门开始了独立办公。不过,还是在一个食堂吃饭,宿舍也集中在一起,大家到也常来常往。尤其是晚上,睡不着的年轻人总会聚集在周文生的宿舍里天南海北的神聊,分享着每天的趣闻,偶尔也会买几份宵夜就着几瓶啤酒放松一下,酒味和着袜子的臭味常常引起同屋的王东安的抱怨。
王东安应该算是这二十八个人里边身材最为魁梧的,负责开发区的规划管理工作,也许是因为曾经从事地质勘探,经常在原野上奔走的原因吧,皮肤黝黑,腆着个大肚子,笑眯眯的活脱脱一副弥勒佛的形象,即使发起怒来也不觉得严肃。
和周文生同一个办公室的王美云是典型的农城人,检察官出身,性格倔强、勤奋好学,愣是通过自学完成了从大专到研究生的转变。也许是有过检察官工作的经历吧,做事情太过坚持原则,经常拖着一口地地道道当地话和人发生争吵。不过对自己的同事那还算是相当的克制,时不时的邀请大家去他们家的小酒馆撮上一顿,直到有一天把周文生、王东安、张豫宁他们喝得酩酊大醉。
闲不住的副局长张豫宁可能是这几个人里边相对最为专业的了,头发略为谢顶、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估计近视度数不低,但他从来不告诉别人究竟近视到什么程度,反正当偶尔去下眼镜揉眼睛的时候,那突出的眼球倒也挺吓人的。祖籍河南,在西京一家市政设计单位工作,性格随和,喜欢开个玩笑,经常游荡与几个办公室之间,把欢声笑语带给大家。随和的面容下面隐藏着一颗倔强的心,一旦认真起来,会计较很长时间,所以,得罪谁都千万别得罪张豫宁。
不仅在规划局,可能在全管委会唯一有过开发区建设经验的局长吴大木,眼镜后面的眼睛里永远透露着陕南人特有的机智,永远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说话办事随性而发,难以琢磨;一手的钢笔字龙飞凤舞、煞是好看。也许是因为部门一把手的缘故吧,挺随和模样的一个人在自己的单位同事面总爱表现出一幅严厉有加的样子,沟通起来全不如张豫宁局长那样随和、平易近人。这样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注定了规划建设局将长期精彩。
七
那一阵子,管委会的领导们总是很忙的,办公室里几乎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据说是来回奔波于西京和农城之间,以至于连自己所分管的部门有哪些人都难得有机会认全。倒是各部门相对轻松了许多,管委会办公室的燕子那一阵子确实是挺忙,跑前跑后、楼上楼下无非是开始给各个部门添置办公桌椅、安装
